黄祖耀先生是新加坡银行界的泰斗,大华银行第二代掌舵人,在2024年2月3日过世,享年95岁。
他和他的家人拥有大华银行的大量股份。大华银行名誉主席黄祖耀的父亲黄庆昌于1935年创办了大华银行。在黄祖耀五十多年的领导下,大华银行从一家分行发展成为遍布19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性银行。截至2023年9月,大华银行拥有5160亿新元(3840亿美元)的资产。
新加坡能有今日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,像黄庆昌,黄祖耀这样的私人银行家、企业家扮演了重要角色。他是今日所谓的富二代,但一点都不怠惰或贪图逸乐,反而在掌舵大华银行期间,让家族企业规模扩大百倍。家族企业在他手上壮大的过程,恰好是新加坡建国初期,黄祖耀在相对宽松的政策下,凭借精准的眼光和商业手腕,在本地和区域持续展开收购银行计划,壮大事业版图,充分展现精明干练的银行家本色 。
2023年,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7万 美金,位居世界第5名,亚洲第一(维基百科)。100多年前的卖猪仔来到新加坡的华工们,绝对想不到他们的后代竟然能如此富裕。
古代和近代史中,福建人最早做起了海上贸易,原因是福建山多田少,而天灾人祸却不缺乏。在明朝海禁时期冒着杀头的风险做贸易,实在是为了填饱肚子。
后来一些先辈们干脆远离家乡,扬帆海外,远渡重洋,最后扎根于异国他乡。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,由于他们无土无田,只能聚居在人口密集的“唐人街”。最悲惨的是华工,出国便失去人身自由,在东南亚,美国,加拿大,澳洲,古巴和秘鲁等地方做苦力还债。
相比起去美洲,下南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工的情况会好一些,因为他们能得到同乡的接济。那时在新马已有各地的同乡会馆像福建会馆,潮州会馆等等,大部分人只愿意为同乡打工。
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,华商最早都是做贸易起家。尤其是土生华人峇峇娘惹,他们不但精通英文和马来语,又可以讲方言。因为英国的大贸易商在新马两地,需要熟悉当地情况又懂得各种语言的中间人,所以土生华人占尽了先机。赚到了第一桶金,华商开始收购矿山和种植园,扩大贸易经营;有的还开展了一些轻工业的工厂。华人的资本慢慢的超过了西方的资本,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主要的资本力量。
和早期的华商相比,后期的华商们大都经营的是实业。我举两个例子,一位是陈嘉庚,一位是李光前,两位都是新加坡响当当的人物。
陈嘉庚中国人都很熟悉,在历史课本里面学过,我们知道他大力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的事迹。李光前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,不过来过新加坡的人都知道新加坡有个银行叫做华侨银行(OCBC),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最著名的银行品牌,就是由李光前先生所创办的。
两个人共同的特点是他们致富之后,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。花巨资资助厦门大学的创建。今天厦门大学的大部分历史建筑,就是当年由陈嘉庚和李光前共同资助的。
两个人的关系很不一般,李光前是陈嘉庚的女婿。
陈嘉庚出生的时候,父亲已经开始在新加坡经营小生意。来到新加坡后陈嘉庚凭自己努力成为了华人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。他首先开设黄梨厂,生产菠萝罐头,进而又经营米店。不久后又看到橡胶行业大有发展之势,于是又投入到橡胶行业。让人钦佩的是,经过20年的发展,到1925年是陈嘉庚拥有1万5千英亩的香蕉园。同时他也开设了橡胶制造厂,生产胶鞋和轮胎。陈嘉庚的产业中的三大支柱为橡胶园,生胶厂和制造厂。另外还经营罐头,冰糖,肥皂,药品,皮革等十余种产业。
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陈嘉庚先生致富后不忘本,全力支持祖国的建设和抗日战争,据说他一生捐款超过了1亿美元。
陈嘉庚也是南洋的华侨领袖,在抗日战争期间,他一直在各地号召华侨捐款捐物,女婿李光前就是他的坚定支持者。在二战期间,全世界华侨的捐款总额占中国政府抗日战争军费的三分之一。
李光前人生发迹离不开他的岳父陈嘉庚,他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普通家庭。小时候,李光前的家境十分贫寒,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,虽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,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。李光前小时候每天到私塾读书放学回家后,还得替人放牛,赚几毛钱,以帮助家庭增加一点收入。
1903年,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坐船去新加坡。开船不久气温剧降,船上多是来自穷乡僻壤的福建人去南洋谋生,衣衫单薄,冻得直打哆嗦。
凑巧的是陈嘉庚也在同一艘船上,他看到大家都冻成这样,就让船上的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一条毯子。工作人员误会了,以为是为每一个姓陈的人发毯子,于是船上的人们都纷纷说自己姓陈。陈嘉庚出来巡视的时候,看到一位少年穿着单衣,连忙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。
少年李光前说:“船上通知姓陈的才可以领毛毯,我姓李,不能冒姓去领。”李光前诚实的举动,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多年之后当他们再次在新加坡偶遇的时候,陈嘉庚依然记得李光前。那时李光前已经是一表人才,而陈嘉庚的橡胶事业如日中天正是用人之际,于是邀请李光前加入到他的公司。
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那年17岁,看到李光前年轻有为,陈嘉庚有意把长女许配给他,便请好友庄希泉从中牵线搭桥加以劝说。李光前觉得陈爱礼虽是名门之后,却端庄贤惠、平和稳重,而自己已经27岁了,该是成家的时候了,就答应了这门亲事。从此李光前成为了陈嘉庚的女婿。
1927年,因为战争跟金融危机导致橡胶价格猛跌,陈嘉庚的事业几乎面临破产。李光前却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事业,在这个时候买下了一个橡胶园,取名芙蓉园。一年之后因为政府在附近修路,这个橡胶园地价大涨,李光前以40万元的价格出售,他的商业眼光第一次得到了验证。
靠着赚来的第一桶金,李光前开始大展拳脚,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南益橡胶公司。在经济危机过去了之后,他的橡胶公司开始快速发展。他除经营橡胶制造、种植、运送胶片和胶液外,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。几年之后他的事业已经发展到泰国、印尼,在30年代末他已经是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。
在实业界取得了辉煌成绩后,他开始进入金融界。先是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。1933年,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、汇丰银行合并,以华侨银行命名。在他的主持下,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,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,东京、大阪、马来西亚、香港、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。战争结束之后,李光前的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,他用大笔资金成立了李氏基金,通过李氏基金和李氏家族在各个企业的控股,控制了众多的企业,形成了一张庞大的企业网络。
真正让李光前名垂青史还是他对于祖国跟新马地区作出的贡献。在陈嘉庚破产之后,李光前接过了岳父的大旗,捐助厦门大学、集美学村各校、华侨大学,并在其家乡独资捐创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医院、图书馆等;另一方面,捐助新马地区的南洋大学、马来亚大学、捐建国家图书馆等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李光前继续支持陈嘉庚的爱国运动,捐出了600万元支持厦大的建设工作。每年都拿出企业运营的利润的一定比例捐出作善事,这几乎是他一半以上的财产,达到了2亿元新加坡币。1964年,李光前又将其名下的全部南益股权(即总股份的48%)悉数捐献给“李氏基金”,使“李氏基金”成为南益集团最大的股东,每年所得的股息则全部作为永久的慈善公益用途。
陈嘉庚和李光前先生,以及黄庆昌这些众多的企业家们,都是白手起家打下了一片天空,建立了他们的事业,实属不易。更可贵的是他们成名立业之后,又大手笔资助自己的同胞,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,堪称海外华人学习的典范。论财产,黄祖耀不是新加坡的首富,可是他在国家、商界和社会长期所享有的崇高地位,以及影响力之久、之巨,是其他富豪所望尘莫及的。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一直不忘企业家的社会角色,他领导商团和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等社团多年,出钱出力,一言九鼎,对凝聚华社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Comentários